昔日砂场变园林 西农大场站为渭河生态环境添翠增绿
11月1日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周至试验站(西农周至试验站)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时刻,试验站108亩砂场土地顺利通过检查初验,随着国家柿种质资源圃改扩建暨柿属植物DUS专业测试站新建项目合作协议的签订,顽固多年的土地“痼疾”得以彻底根除。
经过一年时间的复垦,昔日千疮百孔的砂场改头换面,黄沙覆盖的土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,即将肩负起国家柿种质资源圃和DUS专业测试站的新使命。
历经波折
收回租赁土地
“过去试验站租赁给地方用于堆放砂石,但是后期却出现非法采砂现象,造成土层和环境的严重损害。”在西农周至试验站工作十余年的站长高泉最是心痛。他告诉记者,2014年10月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,按照腾地合同要求的可耕地标准,收回在周至河堤南段的108亩砂场租赁土地。
然而,如何让黄沙漫天飞的砂场转变成广袤可耕的良田,成为了摆在西农周至试验站每个人面前的难题。
2016年10月,西农周至试验站和土地租赁承包商首次进行洽谈便吃到了“闭门羹”。试验站职工经过数次商议,决定先进村为村民讲解土地使用条例和土地复垦的准备工作。“与村民打交道,一定要心平气和,最关键是要有耐心。”高泉回忆道,起初进村时没人理会,大伙只能主动打招呼,好不容易将村民聚集起来,谈话工作又被吵闹和疑虑声打断。
“集体工作行不通就逐个推进。”高泉说,由于土地范围广,西农周至试验站职工人数仅为8人,他们便将100余亩土地划分成5个区域,根据土地相邻的村落部署挨个走访,从解读政策、普及法律、举例说明等,不辞辛苦地做着村民的思想工作。
西农周至试验站全体职工抱着“愚公移山”的坚韧心态,终于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。2018年,在我省环境问题整治的高压态势下,根据相关法律条文,承包商与试验站签订了土地退回协议。“能让原本属于农业的土地再次利用,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,为当地带来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,我愿意鞠躬尽瘁。”高泉感慨道。
为退耕还林
始终奋斗在一线
近几年来,为了能够尽早将周至河堤南段的试验站土地恢复到科研用地,西农周至试验站的8人团队日夜坚守,为土地尽早退耕还林始终奋斗在基层一线。
“每次沟通与协调都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惊险较量。”回顾过程的艰辛,高泉深有感触,他的办公室窗户上赫然留有钢珠击打过的孔洞,随之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,经过数次激烈地思想斗争后,又继续冲锋在“战斗”的最前沿。
为制约砂石车“疯狂横行”的粉尘污染,有效保障试验站樱桃园花期授粉和果品质量,西农周至试验站副站长赵满仓便组织职工架设路桩,常常熬夜到凌晨,对拉沙运土车辆进行现场监管。
“上班第一时间就是和同事去工地查看土壤恢复情况,一百多亩地,走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,今年雨季又特别多,检查周期也短,晚上还要蹲守,防止运输车辆的土壤投放不达标准。”赵满仓告诉记者,试验站因此没有了休假时间,但大伙从不掉队,总是会互相激励着完成工作。
稿件来源:新浪陕西 http://sx.sina.com.cn/news/g/2019-11-18/detail-iihnzhfy9927079.shtml